鈍頭蛇 、南蛇 、王錦蛇 、眼鏡蛇 、雨傘節 、百步蛇 、龜殼花 、
斯文豪氏攀蜥 、黃口攀蜥 、 呂氏攀蜥 、麗紋石龍子 、草蜥屬 :臺灣草蜥 、翠斑草蜥 、鹿野草蜥 、壁虎 、
有鱗目 (學名 :Squamata )是現今爬蟲綱 中最大的目,也是爬行動物的代表目,包括蜥蜴 、蛇 和蚓蜥 ,其中蛇和已經滅絕的滄龍 均是由蜥蜴進化而來。現存種類共有約 9‘600種。 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。目前全球共有 3’000多種蛇類,包括體型最短小的細盲蛇科 以至最長的蟒科 及蚺科 。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,成對的內臟 (如肺 、腎 )會在蛇體前後排列,而非左右互對。
蛇 是無足 的爬蟲類動物 ,是蛇亞目 (學名 :Serpentes )的通稱,屬於爬蟲綱 ,另有其它無足的爬蟲類如蚓蜥 、蛇蜥 等並不屬於蛇亞目。部分蛇類擁有毒性 ,能使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、疼痛以至死亡。 蛇的另一個特徵是顎部能作出廣角度的開合,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龐大的獵物。目前紀錄中最巨型的蛇類是活於古新世的泰坦巨蟒 ·化石 ,長度達 13公尺;目前體型最細小的蛇類是卡拉細盲蛇 ,長度約只有 10公分。
【top 】【main 】
鈍頭蛇
鈍頭蛇 為黃頷蛇科 ·鈍頭蛇屬 的爬行動物 ,為中、小型蛇類,身長約 60公分,體色為黃橙色,混雜著黑色的小斑點是台灣 的特有物種。鈍頭蛇多為夜行性蛇類(卵生),常攀在路旁的樹林、蕨類植物上等候、伺機捕食蝸牛、蛞蝓等軟體動物。鈍頭蛇行動緩慢,受干擾時會擺出攻擊姿勢,但平時性情頗為溫馴。 鈍頭蛇的牙齒結構相當特別,口腔內右側的牙齒比左邊的多,這種牙齒結構方便牠們把蝸牛外殼咬開,這是因為一般蝸牛的外殼呈順時針螺旋狀。約有 1/4種類的蝸牛外殼突變呈逆時針螺旋狀(班卡拉蝸牛 )。臺灣鈍頭蛇 頭部後方的黑色斑呈「W」字型花紋、虹膜紅色,是辨認的最好方法。 ¶ 蝸牛與鈍頭蛇簡介:駒井氏鈍頭蛇 又名阿里山鈍頭蛇(虹膜黃色)、臺灣鈍頭蛇 (虹膜紅色)與泰雅鈍頭蛇(虹膜黃色)https://youtu.be/e-IrJQoLdWg (2014/09/09) ¶ 於 2014年發現未命名的新亞種 − 於 2015年發表為泰雅鈍頭蛇 (虹膜黃色) 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78287 (2015/04/12)
¶ 當鈍頭蛇遇上左旋班卡拉蝸牛!https://youtu.be/QYBYv1sc6UM?t=1777 (2014/10/28)
¶ 發現未命名的新亞種 − 泰雅鈍頭蛇(虹膜黃色) 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78287 (2015/04/12)
¶ 班卡拉蝸牛 又名「班卡拉左旋 蝸牛」,台灣特有種,殼形為球形圓錐狀,殼中型,殼高約 1.3~1.9公分,殼徑約 1.9~2.5公分,體螺層約 6層。本種為左旋殼,殼表有黃褐色光亮的殼皮。本亞種分布於臺灣本島南部、北部以及東部地區。http://landsnail.biodiv.tw/pages/433
泰雅鈍頭蛇:虹膜黃色、黑色體斑與鱗脊較疏,分布於本島北部的中、低海拔。 台灣鈍頭蛇:虹膜紅色、具黑色體斑無鱗脊,分布於本島北部的中海拔地區。 駒井氏鈍頭蛇(阿里山鈍頭蛇):虹膜黃色、具黑色體斑與鱗脊,分布於本島北部中、南部的中、低海拔。
【top 】【main 】
南蛇
¶ 南蛇為愛而戰 https://youtu.be/dGtJiKBa1m8 (2020/04/15)
南蛇為黃頷蛇科 ·鼠蛇屬 (蛇亞目 ·游蛇科 下的一個蛇屬 ,一般以田野間的鼠隻為食。) ¶ 南蛇無毒、很兇 https://youtu.be/lS4_oYasurI (不詳) ¶ 臺灣常見的家蛇 https://e-info.org.tw/node/102924 (2014/10/28)
【top 】【main 】
王錦蛇
王錦蛇 為黃頷蛇科 ·錦蛇屬 為臺灣原生種。王錦蛇無毒、主食為鳥卵、鼠類和其他蛇類,也吃五步蛇 (毒蛇)…等。王錦蛇對蛇毒有一定的免疫力。王錦蛇個體較大,性活潑、兇猛,行動敏捷,是無毒蛇中攻擊性較強的種類。遇到驚嚇時會從肛門腺分泌出帶有臭味的液體來嚇跑敵人,故又名臭青母(臭青公 )。 ¶ 介紹王錦蛇 https://youtu.be/6sksaedeRGc (2016/02/22)
¶ 臭青公吞老鼠 https://youtu.be/jwwQkpgqluY (2013/10/06)
【top 】【main 】
眼鏡蛇
眼鏡蛇屬 目前約有 20多個已確認物種,成員體型矯健,多數身長能達 1.8公尺 (6呎 )或以上,頸部與身體花紋變異很大,一般頸部有單眼紋或雙眼紋,有的沒有花紋。 眼鏡蛇屬最明顯的特徵是其能擴張的頸部。當遇敵時,眼鏡蛇會張大頸部,舉起身體的前半部並低吼,這能使蛇看上去比實際的體型要大。眼鏡蛇又名「飯匙嗆」受到驚嚇時會昂起頭來,將頭變成扁平狀。眼鏡蛇愛吃蛙類,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。 眼鏡蛇有毒性極強的神經毒。根據台灣五種最常咬人的毒蛇記錄中,此蛇占第 4位;救致人於死的觀點言,則佔第 3位。眼鏡蛇噴毒的目標主要是敵人的眼睛 ,當蛇壓縮毒液囊時,毒液會透過毒牙頂端上方的小洞噴射出去,毒液對皮膚不會有太大影響,但是射中眼部則會引致刺痛,若處理不當則導致失明。 ※ 特徵:遇到敵人時頸部擴展,背面呈具黑點之白色帶狀斑紋有如眼鏡,且會有噴氣聲。
¶ 關於「飯匙嗆」 https://youtu.be/Xd8T7qadBD8 (2019/09/04)
【top 】【main 】
雨傘節
雨傘節在各地的名稱不同,又名金錢白花蛇、金錢蛇、寸白蛇、過基甲、過基峽、簸箕甲、手巾蛇、銀甲帶、銀腳帶、銀包鐵、銀蛇、花扇柄(客家話 )、雨傘柄(潮州話 )、小白藥蛇等。英文俗稱其為中國環蛇或台灣環蛇。 雨傘節是台灣毒蛇中毒性最強的。台灣的雨傘節全身有黑白相間的條紋。通常雨傘節總是溫馴的,即使稍微逗弄它一番也不會攻擊人或想咬人。 雨傘節的毒液屬於神經毒。根據台灣毒蛇咬人的記錄,此蛇排為第 3位。不過若就死亡率論,本蛇排第 2位。依照舊記錄,約佔總死亡數的百分之十八。
¶ 雨傘節補食麗紋石龍子 https://youtu.be/MIC-bShACSA (2018/11/08)
【top 】【main 】
百步蛇
¶ 百步蛇傳說 https://youtu.be/mbxurCyvoUg (2013/07/11)
百步蛇 為尖吻蝮屬 (學名 :Deinagkistrodon )是蛇亞目 ·蝮蛇科 ·蝮亞科 下的一個有毒 ·單型 蛇屬 ,屬下只有百步蛇 (D. acutus )一種,為排毒量大,攻擊性強,毒性亦較強的大型蛇類,又名尖吻蝮 。 百步蛇俗名甚多,又稱白花蛇 、百花蛇 、五步蛇 、七步蛇 、蘄蛇 、山谷虌 、中華蝮 …等,中醫《開寶本草 》命其名為勝褰鼻蛇 ,是亞熱帶 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,尤其在華南 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,為台灣六大毒蛇 之一。 ¶ 了解更多關於常見毒蛇 https://youtu.be/ZCepAro0kQo (2019/03/14)
【top 】【main 】
龜殼花
龜殼花 ,又名原矛頭蝮 為蝰科 ·原矛頭蝮屬 的爬行動物 ,俗名烙鐵頭 、筍殼斑等 、老鼠蛇 和惡烏子 等,是台灣六大毒蛇 之一。龜殼花背部通常為黃褐色或棕褐色,上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,斑塊形狀似龜殼花紋,故名龜殼花。 龜殼花常棲息於海拔 82~2200公尺的丘陵及山區、棲於竹林、灌叢、溪邊、茶山、耕地以及常到住宅周圍如草叢、垃圾堆、柴草石縫和落葉堆裡。 ¶ 台灣藍鵲吃龜殼花 https://youtu.be/mYXog8oqRxU (2016/05/01)
¶ 龜殼花愛老鼠 https://youtu.be/hXgZ57ad78s (2012/03/19)
【top 】【main 】
壁虎
¶ 壁虎如何抵抗地心引力 https://youtu.be/YeSuQm7KfaE (2015/03/30) ¶ The feet of a gecko https://youtu.be/gzm7yD-JuyM (2011/05/30) ¶ 瘤尾守宮 交配生蛋 https://youtu.be/Qsqe76Dhcjc (2020/09/25) ¶ 壁虎的叫聲 https://youtu.be/ZFCkKfU8k0Y (2020/04/05)
中國壁虎 (Gekko chinensis;house lizard/gecko )為有鱗目 ·壁虎亞目 ·壁虎科 (Gekkonidae )·壁虎屬 的一種爬行動物 ,分布於福建 、廣東 、海南 、廣西 等華南沿岸地區,多見於亞熱帶以及棲息於野外或建築物的縫隙內,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。壁虎科之下有 1個亞科 61屬,超過 950個物種。中國壁虎又稱守宮、簷龍、簷蛇、蠍虎子、四腳蛇,是中小型的蜥蜴 體長約 4~40公分,常見於簷篷、牆角。大部分壁虎(約75%)是黃昏或夜行性 ,喜活動於攝氏 11度以上的環境,主食蚊、蠅和蛾類,稱得上益蟲,但是壁虎的體粉有微毒。雄壁虎的叫聲擾人清夢;壁虎捕食飛蟲時,也常在牆角甚或在牆壁上,留下許多不易清除的糞粒。壁虎的腳上並沒有黏著劑、爪子或吸盤,但是他們可以豪不費力地在牆壁和天花板上。 ¶ 如何看待壁虎 https://youtu.be/RkTbhVI360g (2020/06/26) ¶ Gecko Feet has millions of hairs called 『setae』https://youtu.be/uhfXbSSrabw (2016/08/22) ¶ 仿生材料(Biomimetic Materials) https://youtu.be/tss8zYFiodQ (2018/01/15) ¶ How To Stick To Space Objects https://youtu.be/neSyZDs79tE (2015/08/14)
【top 】【main 】
斯文豪氏攀蜥
¶ 斯文豪氏攀蜥簡介 https://youtu.be/CorEkBzI4Wo (2019/11/15)
斯文豪氏攀蜥 (學名 :Diploderma swinhonis )為爬行綱 ·有鱗目 · 飛蜥科 ·龍蜥屬 下的物種,又稱:台灣龍蜥、台灣攀蜥、箕作氏攀蜥,俗稱:竹虎 、山狗大 ,僅分布於台灣 (包含本島、蘭嶼 、綠島 及琉球嶼 ),也是臺灣所有攀蜥當中體型最大的,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 1’500公尺以下山區。斯文豪氏攀蜥體長 8~25公分,最大可達 31公分。體色會因個體而有所差異,大多是以褐色或黃褐色為主,並會隨環境做出小幅度的改變,體側各有一條由菱斑連貫形成的黃色(或黃綠色)縱帶(雌性較黯淡且不明顯)。斯文豪氏攀蜥多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,4~9月為主要活動季節,其餘時間進行冬眠。 ¶ 斯文豪氏攀木蜥 https://youtu.be/hlpW4GBGuGI ( 2013/08/26 )
【top 】【main 】
黃口攀蜥
¶ 黃口攀蜥的口腔與舌頭 https://youtu.be/BuRW-4Ext4U (2011/08/21)
黃口攀蜥 (學名 :Diploderma polygonatum xanthostomum )為爬行綱 ·有鱗目 · 飛蜥科 (鬣蜥科 )·龍蜥屬 ·琉球龍蜥 台灣 特有亞種,又稱:琉球龍蜥台北亞種,俗名:肚定(台語)、竹虎,為台灣 特有亞種。黃口攀蜥的口內側、舌頭為黃色,體長小於 23 公分,為台灣爬行動物 · 鬣蜥亞目 · 飛蜥科 最小的攀蜥。黃口攀蜥體色多變,體背以褐色及綠色為主,體側有由菱斑連貫之黃綠色縱帶,體色會隨所處環境改變。雄性體型較大,喉部有較明顯之橘黃色斑塊及鬛鱗。黃口攀蜥外型與斯文豪氏攀蜥 十分類似,但是黃口攀蜥口腔與舌頭為黃色。黃口攀蜥的食物為昆蟲及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,生殖期以夏天為主,一窩可產 4 ~6 顆卵,孵化時間約 40 ~60 天。黃口攀蜥的尾巴不會自割,棲地 分布於台灣中部以北、海拔 1’500 公尺以下的山區。 ¶ 黃口攀蜥對決 https://youtu.be/qCmJfkgkBaw ( 2010/05/22)
【top 】【main 】
呂氏攀蜥
呂氏攀蜥 (學名:Diploderma luei )為爬行綱 ·有鱗目 ·龍蜥屬 (Diploderma ) ,又稱:呂氏龍蜥、俗名肚定 (台語), 為台灣特有種動物,農委會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 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。行政院農委會於 2008年 7月 2日公告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,呂氏攀蜥便是新增名單之一,為台灣最晚發現的攀木蜥蜴 物種。呂氏攀蜥體長可達10公分,全長最大約27公分。體色以綠色為主,口腔外緣呈微黃色,尾巴中後段呈紅褐色。成蜥頭部兩側有一由吻端開始,橫過眼睛之黑帶,樹棲日行性,主食為昆蟲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。呂氏攀蜥出沒於樹林邊緣,可以上午觀察到在森林邊緣空曠處活動。卵生,每次可產卵 4~6枚。尾部不會自割。呂氏攀蜥生活於臺灣本島東部 1100~1800公尺的中海拔山區,目前只有宜蘭南澳、三星及花蓮…等地有發現紀錄。 § https://youtu.be/BPWigAU9Wec (2016/08/29)
【top 】【main 】
麗紋石龍子
¶ 於台東長濱鄉麗紋石龍子 https://youtu.be/WhoGhZKMBmM (2018/06/27) ¶ 於烏來褔山的麗紋石龍子 https://youtu.be/2p4uiiH31So (2021/03/01)
麗紋石龍子 (學名 :Plestiodon elegans )為爬行綱 ·有鱗目 · 石龍子科 ·石龍子屬 的爬行動物 ,又稱:藍尾四腳蛇、藍尾石龍子 。分布於釣魚台列嶼 、琉球群島 、臺灣 、中國大陸 ·華北 至華南 ,以及越南 。麗紋石龍子 的模式產地在中國大陸上海 、寧波 ,以及臺灣本島 與澎湖群島 。 麗紋石龍子全身鱗片光滑、體長可達 9 公分,幼體藍色的尾部和背部的 5 條金色縱紋是其顯著的特徵,這 2 個特徵會於成長過程中逐漸消失;成體背部為褐色或灰褐色,體側有紅暗色斑紋,腹部為灰白色,後腿外側近股部有不規則排列的大形鱗片。 麗紋石龍子日行性,以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。常棲息於山區路旁草、石縫、樹林下溪邊亂石堆雜草中。分佈於海拔 100 ~1830 米範圍。一年可生二次以上,每次可產 4 ~8 個蛋。冬眠期為 11 月~翌年 2 月;生殖活動期為 3 ~10 月。
【top 】【main 】
草蜥屬
草蜥屬 (學名:Takydromus )是蜥蜴科 的一屬蜥蜴 。
黑龍江草蜥 (Takydromus amurensis )
天井山草蜥 (Takydromus albomaculosus )
台灣草蜥 (Takydromus formosanus )
雪山草蜥 (Takydromus hsuehshanensis )
峨眉草蜥 (Takydromus intermedius )
古氏草蜥 (Takydromus kuehnei )
鹿野草蜥 (Takydromus luyeanus )
恆春草蜥 (Takydromus sauteri )
北草蜥 (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)
南草蜥 (Takydromus sexlineatus )
蓬萊草蜥 (Takydromus stejnegeri )
崇安草蜥 (Takydromus sylvaticus )
日本草蜥 (Takydromus tachydromoides )
翠斑草蜥 (Takydromus viridipunctatus )
白條草蜥 (Takydromus wolteri )
雲開草蜥 (Takydromus yunkaiensis )
【top 】【main 】
臺灣草蜥
¶ 臺灣草蜥 https://youtu.be/ehV632oq7SY (2021/06/15) ¶ 臺灣草蜥吞蟋蟀 https://youtu.be/fd7CZwI-MsU (2016/01/08)
臺灣草蜥 (學名 :Takydromus formosanus )為爬行綱 ·有鱗目 · 正蜥科 ·草蜥屬 的爬行動物 ,又稱:台灣蛇舅母、舅母蛇、狗母索,是台灣 的特有物種。分布於台灣本島 北至苗栗縣南莊南至屏東縣來義,海拔低於 1’500 公尺的地區,常見於次生林林緣草地或草原地區以及活動於草叢或灌叢中。臺灣草蜥體型修長體長可達 5 公分,尾巴最長可達軀幹體長的 3 倍,尾巴有維持平衡和纏繞的功用,不會出現自斷尾巴的現象。台灣草蜥的幼蜥頭部和背部的體色皆呈褐色,成體體側不具噴點狀色塊。具有 16 列尾鱗。在體色上,雌雄個體不具有顯著的差異。台灣草蜥在台灣有兩個較為相近的亞種:翠斑草蜥 、鹿野草蜥 。翠斑草蜥( Takydromus viridipunctatus )分布於台灣北部一帶,而鹿野草蜥( Takydromus luyeanus )則分布在台灣東部一帶;兩個亞種體側皆具有黃色或者是綠色的噴點狀斑。
【top 】【main 】
翠斑草蜥
¶ 翠斑草蜥的本事 https://youtu.be/wgY5tnssRog (2020/04/30)
翠斑草蜥 (學名 :Takydromus viridipunctatus )為爬行綱 ·有鱗目 · 蜥蜴科 (正蜥科)草蜥屬 的一種分布於台灣島 北部地區的爬行動物 。本種原被視為台灣草蜥 (Takydromus formosanus )北部種群。2008年台灣學者林思民和呂光洋根據粒線體 · DNA 序列證據及形態特徵,從台灣草蜥分出 2個隱存種 ,本種為其中之一。模式產地 為宜蘭縣 · 蘇澳鎮 。 ¶ 翠斑草蜥獵食蚱蜢 https://youtu.be/UdvKNAs0HVU ( 2013/08/25 )
【top 】【main 】
鹿野草蜥
鹿野草蜥 (學名 :Takydromus luyeanus )屬於爬行綱 ·有鱗目 · 蜥蜴科 (正蜥科)草蜥屬 的一種爬行動物 ,原被視為台灣草蜥 (Takydromus formosanus )。2008年台灣學者林思民和呂光洋根據粒線體 · DNA 序列證據及形態特徵,從台灣草蜥分出 2個隱存種 ,本種為其中之一。模式產地 為台東縣 · 鹿野鄉 。 ¶ 鹿野草蜥 https://youtu.be/NHbPS1RLwCc ( 2014/09/18 )
【top 】【main 】